征稿已开启

查看我的稿件

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前国家科委)发起,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前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的支持与资助。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会议以评述报告、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科学前沿与未来。 天文学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世界上主要的古文代明都留下了有关天文学的遗迹,而天文学在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中国是文明古国,天文学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而发生,历史上天文学特别发达,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既有天文历法、天象记录等文献资料,又有天文仪器、天文台等实物遗迹。 尽管中国考古天文学开展的相对来说比较晚,但从一开始就展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发现的陶寺遗址,经研究证明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史前天文台遗址,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而中国大量的考古遗迹和天文记录,可以说是考古天文学一片可以开垦的广阔领域。古代天文学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古代的天文大地测量,如元代郭守敬的天文测量,东南西北所至地域,必然是中国古代国家统治所及的范围。我国古代天象记录丰富,这些天象记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天文学应用研究价值。天文学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古代制定的历法和天文仪器,被周边各国使用,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文明的天文学交流也是由来已久的。本次会议将特别探讨古代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天文考古以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为(1)对在山西临汾发现的陶寺遗址进行重点研究,探讨其天文功能以及与中国早期文明的关系;(2)研究古天文与中国国家文明的关系,以“天文大地测量”为中心;(3)研究“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与中亚各国的天文学交流;(4)对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进行“天象考古”研究,挖掘其现代科学应用价值,香山科学会议定于2013年12月17~19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以“天文考古与中国古代文明”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将邀请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1)丝绸之路天文考古与中国中亚文明交流;(2)陶寺史前天文台与尧文明;(3) 天文大地测量与帝国文明和(4) 天文考古方法与“天象考古”等中心议题进入深入讨论。 会议执行主席: 陆 埮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周又元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王昌燧 教 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何 驽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孙小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王 娜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主题评述报告: 1. 考古天文学与中国古文明研究,孙小淳 2. 中国古文明与宇宙观考古, 何 驽 中心议题评述报告: 1. 西域天文学与中国中亚文明交流 孙小淳、王 娜 2. 陶寺史前天文台与尧文明,何 驽 3. "地中"与测影,关增建 4. 天文模拟观测与古天文方法, 赵永恒
征稿信息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2月17日

    2013

    12月19日

    2013

  • 12月19日 201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香山科学会议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