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NA reveals reproductive barrier despite shared Avar-period culture
编号: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5 13:57:43 浏览:3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3月29日 16: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S3] 一作面对面论坛(遗传) [S3] 一作面对面论坛(遗传)

暂无文件

摘要
公元6世纪,中国史料中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在与突厥的对抗中败落,继而灭亡。而拜占庭史料中记载,阿瓦尔人于公元567至568年自东方迁徙至中欧,开启长达约250年的定居历史。阿瓦尔人是否源自柔然西迁?当东亚血统的移民遇到当地的原居民,二者在阿瓦尔汗国长达3个世纪的统治时间里是否互动交流?本研究对维也纳南部公元7至8世纪三个大型墓地开展跨学科分析,围绕722个古代个体展开古基因组学、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研究,深入探讨这一历史进程。研究发现即使在移民200年后,Leobersdorf遗址仍保持显著的东亚血统,而距离20km内的Mödling遗址则呈现典型的欧洲血统。尽管二者共享阿瓦尔文化特征,但其间未发现生物学联系。同时,研究成功重建了包含450个体、跨越六代的大型家族谱系,并据此揭示尽管血统不同,所研究家族墓地均展现出无近亲通婚、父系社会下的女性外嫁、多偶制等共同的社会结构特征。同时这意味着移民与原住民家族墓地间遗传屏障的维持,依赖于在婚配中有意识地选择具有相似血统的配偶,以婚姻网络维持墓地内部的遗传同源性以及不同墓地间的人群遗传差异。总的来说,东亚血统的Leobersdorf墓地与阿瓦尔核心统治区保持着更强的生物学联系,意味着在阿瓦尔汗国统治期间,不同血统的人群间也出现社会阶级的分化,并以婚姻网络维持阶级间的遗传差异。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王轲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3月28日

    2025

    03月30日

    2025

  • 04月15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信息学学会基因组信息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大鹏湾实验室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