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郊气溶胶吸湿性及其化学驱动因子的季节演变特征
编号:67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4-02 10:14:08 浏览:45次
张贴报告
摘要
通过全年观测对南京北郊气溶胶吸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吸湿性参数均值(κmean)所有季节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加。由于近疏水性组数量分数(NFNH)较低而强吸湿性组数量分数(NFMH)较高,40 nm粒子吸湿性春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因冬春季粒子中二次无机物(SNA)含量较高,80–200 nm粒径段κmean在同粒径下均高于夏秋季。尽管冬季强吸湿性组吸湿参数(κMH)较高,但春季更高的NFMH使得所有粒径段κmean均更高。所有季节中,κmean主要受不同吸湿性组NF影响,尤其受NFMH影响。与积聚模态粒子相比,核模态粒子吸湿性受NFNH影响更为显著。同时积聚模态吸湿性还受κMH调控,而核模态则受κMH和弱吸湿性组吸湿参数(κLH)共同作用。受白天光化学反应和夜间液相化学反应影响,200 nm粒子κmean在各季节的午后和傍晚均呈现峰值;早晚高峰时段各粒径段κmean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春季新粒子生成事件(NPF)发生频率达20.65%,远高于其他季节,其新生小粒子主要由弱吸湿性有机物构成。NPF事件通过影响不同吸湿性组分NF,缩小了春季核模态粒子吸湿性与其他季节的差异,但增强了春季积聚模态粒子吸湿性。气溶胶吸湿性不仅受化学组分调控,还与气团传输路径及老化过程密切相关。同季节内不同气团间粒子吸湿性差异显著小于季节间差异,核模态粒子吸湿性主要受局地源影响,而积聚模态下来自东部/北部气团的粒子因具有更高SNA含量,其吸湿性强于西部/南部气团来源的粒子。
关键词
气溶胶吸湿性,季节演变,气团来源,新粒子生成事件
稿件作者
张俊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玉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