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亚干旱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
编号:48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4-05 19:15:52 浏览:36次 主题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13: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S3-3] 专题3.3 区域气候变化和水文水资源的相互作用 [S3-3] 专题3.3 区域气候变化和水文水资源的相互作用

暂无文件

摘要
围绕全球变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干湿变化趋势及主导因素、干旱区降水增加的水分循环机理等科学问题,取得的创新成果包括:(1)厘清了中亚及中国西北干旱区“暖湿化”时空分异规律,提出了气候“湿干转折”的新论断,丰富了对干旱区气候转型理论的科学认识;揭示了干旱区降水年际平稳随机特性,发现了未来降水随机平稳性减弱而极端性增强的新趋势;(2)发现了降水变化的“增湿海拔依赖”新现象,揭示了其与“增暖海拔依赖”的物理联系。完善了新疆山盆格局下水分循环的物理图像,阐明了增温增湿和绿洲灌溉影响水汽再循环增强的物理机制;构建了中亚天山水分循环关键区“冰雪-降水-河水(融水)-蒸发”同位素监测网络,发展融合了干旱区降水-水汽同位素示踪和水汽轨迹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了不同水汽来源对中亚天山降水的贡献,发现大尺度环流和局地系统共同调制新疆山区水汽输送和降水变化,西南水汽、中亚周边湖泊和绿洲蒸发水汽在极端降水过程中起关键作用;(3)揭示了中亚干旱区降水(降雪)多尺度变化的动力过程和水分循环机理,提出了欧亚大陆西部和北部春季积雪异常通过调整欧亚大陆波列以及影响陆气相互作用共同增加南疆春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新认识;发现中亚冬季降雪年际变化有全区一致模态和南北反向的偶极子模态,其中全区一致模态受北大西洋和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影响,而偶极子模态受冬季平流层极涡的影响,提出了热带气候因素和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主导了中亚冬季降雪年际变化的新观点,为干旱区降水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气候变化;水循环
报告人
姚俊强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稿件作者
姚俊强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1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