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 2025-03-31 13:33:45
泥石流作用下村镇建筑的遮掩效应研究
村镇建筑,遮掩效应,泥石流,冲击力,淤积特征
摘要待审
李丹丹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陈剑刚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我国西南山区受复杂地貌格局与多变气候叠加影响,泥石流灾害呈现广分布、高频次、强致灾特征,对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持续性威胁。山区村镇建筑不仅是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的实体环境也是灾害发生时的重要承载体。本研究聚焦镇建筑在泥石流作用下的防灾减灾问题,通过考察川甘地区35条泥石流沟及周边村镇建筑,结合水槽实验,系统揭示了建筑群布局与泥石流动力响应的互馈规律。结果表明泥石流灾害发生时,建筑之间存在遮掩效应,该效应受建筑纵向净间距、横向净间距及建筑迎流朝向协同影响。建筑纵间距≤7.3倍建筑尺寸时,正后方区域冲击力较斜后方衰减15%-25%,前排建筑在尾迹区的遮掩效应明显强于斜后方区域。当前排建筑迎流朝向为45°、60°且建筑相对纵向净间距为3.1倍建筑尺寸时,后排建筑受到的冲击力最大。泥石流参数与建筑布局对淤积特征具有显著耦合效应,稀性泥石流影响范围广而黏性泥石流淤积集中,黏性泥石流需重点防护近沟道建筑,稀性泥石流应加强全域监测。泥石流方量增大与坡度减缓会加剧淤积灾害,遮掩效应随建筑排数与间距呈非线性变化。本研究成果可为山区城镇防灾规划、应急疏散路线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22日

    2025

    05月24日

    2025

  • 05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10日 2025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防治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重庆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山区公路水运交通地质减灾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
联系方式
  • 杨海清
  • 135********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