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系统中微生物介导的氨氮源汇及其协作模式研究
编号:7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22:20 浏览:14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地下水系统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生物圈-水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区域,是研究氮(N)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场所。本研究以内陆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高氨氮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文地球化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解析地下水系统中氮循环过程沿着地下水流向的演化规律以及介导这些关键氮循环过程的微生物群落演变和组装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地下水流动过程中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分类多样性表现出高度的随机性(51.2%),而氮相关功能基因多样性在不同样品之间差异较小(Pseudo-F = 31.52,Sq = 11.28)。补给区总体的漂变效应相对较高(–2 < βNTI < 2),排泄区群落迁移较低。沿地下水流向,浅井的硝化作用贡献者相互竞争,占据不同生态位。浅井(30-50 m)中硝化作用的核心贡献者由AOA Nitrosopumilus 和 Nitrososphaera以及Comammox Nitrospria (rRNA/rDNA > 1)逐渐转变为AOB Nitrosomonas和异养硝化细菌HNB(主要是Pseudomonas)。浅层的部分硝化使得亚硝酸根积累,随着垂向的水气交换过程为深层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了底物。
该研究对地下水系统中微生物介导的关键氮循环过程进行解析,提升了我们对地下水氮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的认识,同时为地下水高氮的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地下水、微生物、氨氮、氨氧化菌
报告人
王亚琦
学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王亚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和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艳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晓晗 中国地质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