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热液生态系统化能自养微生物应对高温和低pH的代谢策略
编号:4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16:32 浏览:24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4日 10: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三] 专题三: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过程与天体生物学 [3-2] 专题三: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过程与天体生物学(Part2)

暂无文件

摘要
化能自养微生物是热液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支撑起了该类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量。从热液泉口至外围往往存在剧烈的温度梯度和化学梯度,但是我们对化能自养微生物在这些梯度中的适应性、代谢功能以及适应策略还知之甚少。本研究进行了中度酸性(pH=5.6)和极端酸性条件(pH=2.2)下的温度梯度培养,D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结合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在中度酸性条件下,Nautiliales在65℃具有最高的固碳活性,而在极端酸性条件下,它们的耐热性降低。相比之下,Campylobacterales在30-45℃的温度下,无论是在中度酸性还是极端酸性条件下,都具有固碳活性。与Campylobacterales相比,Nautiliales缺乏Sox硫氧化系统,使用NAD(H)-谷氨酸脱氢酶来促进反向三羧酸(rTCA)循环。此外,它们在高温时表现出高的使用细胞色素bd泛醌氧化酶进行呼吸的活性。在高温适应性方面,rgy基因在Nautiliales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维持高温下的DNA稳定性,脯氨酸合成有助于维持蛋白的热稳定性。阳离子-H+反向质子泵,钾离子积累,带电分子的选择性输送,渗透压调控以及细菌外膜渗透性屏障的形成,在Campylobacterales适应极端酸性条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深入探讨了高温和低pH如何影响生活在热液生态系统中化能自养生物的能量和主要元素代谢过程,以及它们适应极端热液条件的代谢机制。
 
关键词
浅海热液生态系统,化能自养微生物,代谢功能,高温,低pH,DNA-SIP
报告人
邓文超
助理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邓文超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张瑶 厦门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