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促进城市群景观可持续?从城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出发
编号:51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4:24:45 浏览:574次
快闪报告
摘要
城市群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人类活动导致城市群景观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剧增。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福祉构成严重威胁,最终将导致城市群景观的不可持续发展。作为城乡景观耦合的区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耦合和协调发展,这决定了在推进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推进城乡过渡区和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分析城乡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特征及关系,并探讨在相应城乡景观中优化哪些服务指标进行生态恢复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群景观可持续。研究基于景观可持续性科学框架,建立了城乡辨识-定量评估-空间优化的框架流程。首先,通过对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三方面的社会经济指标进行聚类以识别城乡景观。再采用多种生物物理模型对六种与城乡居民福祉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供需量化,分析其2000-2020年的时空格局、盈亏特征和供需权衡特征。最后,使用恢复机会优化工具(ROOT模型)识别可最大限度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区域。
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多数生态服务供应在城市最低,乡村最高,需求则恰好相反。尽管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供应在增加,但仍不及需求增长的步伐。其中,水量、碳固存和空气净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供需不平衡现象最为严重。在城市,大多数服务都存在赤字;在城乡过渡区,虽然生态系统服务赤字依然存在,但部分生态系统显示出权衡关系;在乡村,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已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基于城市、城乡过渡区、乡村供需赤字和权衡特点,模型输出了相应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城市的优先恢复区主要位于市中心地区,城乡过渡区的优先恢复区主要分布在过渡区边缘靠近城市一侧,乡村的优先恢复区呈“T”字型,在北京北部呈水平带状分布,并从北向南呈垂直带状分布。
研究围绕景观可持续性科学框架中的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和景观治理三部分核心内容,基于城乡生态系统服务特征的差异性分别选择能够有效提升景观可持续性的优先恢复区。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刻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进而影响具体城乡景观的生态恢复方案。在充分了解城乡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空间权重确定城乡优先恢复区,不仅促进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可有效促进城乡景观可持续。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城乡景观,恢复机会优化工具,景观可持续
稿件作者
方广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孙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