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北太平洋大气中云凝结核数浓度不随减排驱动的气溶胶数浓度大幅下降?
编号:359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5:37:50 浏览:541次
快闪报告
摘要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是气候变化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海洋是水汽的主要来源,减小海洋上空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尤为关键。而目前海洋大气气溶胶-云作用研究大多聚焦于海洋清洁大气,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边缘海作为受到人为排放源污染物和海洋源反应性气体共同影响的海区,观测仍比较少。探究西北太平洋污染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物(CN)和云凝结核(CCN)的数浓度、来源和时空变化,特别是随我国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长期演变趋势,对理解海洋大气中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基于2021年春季西北太平洋航次的观测数据,在剔除船舶自身排放的污染信号数据后,进行了颗粒物数浓度(NCN)、云凝结核数浓度(NCCN)与吸湿性参数(κ)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21年春季西北太平洋上空,0.2%和0.4%过饱和度(SS)下的 NCCN均值分别为0.44±0.33×103 cm-3 和0.52±0.35×103 cm-3,对应时期的NCN均值为0.65±1.0×103 cm−3。与2014年西北太平洋历史气溶胶数浓度数据对比,2021年最新观测显示出约70%的大幅下降,减排背景下人为排放污染物的减少可能是主要原因。而对应时期CCN数浓度下降约为35%-50%,此种不成比例的下降原因可能是: 1)相对于2014年,CCN主要来源发生变化,2)2021年气溶胶吸湿性增强,部分抵消了气溶胶数浓度下降的影响。进一步采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方法(PMF)结合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探究CCN主要来源变化,在2021年和2014年分别得到6个和5个因子。在每个航次中,被认为来自海洋背景的因子1对CCN数浓度的贡献最低,粒径主要分布于50nm以下。而2021年的因子4-6和2014年的因子3-4对CCN数浓度的贡献最大,被认为可能来自不同污染程度下的陆源输送。此外,还有不同特征的船舶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等也对CCN数浓度有一定贡献。
稿件作者
崔文馨
中国海洋大学
姚小红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