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编号:230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5:25:54 浏览:51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最近几十年来,多年冻土正发生广泛而快速的退化。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LUCC)、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冻土变化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利用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东北地区1985-2020年的LUCC情况。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985-2020年的LUCC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了1998-2019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较好,年均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分析了2000-2018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北部植被NPP大于东北平原和海拉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东北地区大部分区域NPP呈逐年增长趋势。分析了东北地区冻土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NPP和地表水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连续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季节冻土呈增长趋势;不同冻土区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结果显示,在1985-2020年湿地、不透水面、裸地和水体在不同冻土区呈增长趋势,农田、林地和草地在不同冻土区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不同冻土区的植被年均NDVI、NPP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连续多年冻土区年均NDVI增长速率最快,增长速率最缓慢的是岛状多年冻土区,年均NDVI增长速率较快的区域集中在大兴安岭北部、三江平原和东北平原。气温对植被的影响较大,植被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年均NPP增长最快,季节冻土区增长最缓慢,东北平原植被NPP增长较为明显。研究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日趋重要,其成果将对生态屏障建设、能源安全、寒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东北以及东北亚的适应对策、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经济带开发乃至极地安全有重要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