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表碛覆盖型冰川减薄和表面物质平衡模式研究-以23K与24K冰川为例
编号:209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09:27:31 浏览:59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藏东南地区普遍发育表碛覆盖型冰川,深刻理解该类型冰川的变化机制对于准确估算藏东南地区水资源变化和预测区域内潜在的灾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无人机航测和实地观测数据,本研究定量分析了藏东南两条邻近的表碛覆盖型冰川(23K冰川与24K冰川)的减薄(dh)和表面物质平衡(SMB)模式。我们发现:23K冰川的dh模式(幅度与空间分布)与24K冰川的截然不同,23K冰川的dh年变化率是24K冰川的1.9倍(-2.3 ± 0.1 m a-1 vs -1.2 ± 0.1 m a-1);23K冰川的dh变化幅度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而24K冰川相反;24K冰川更活跃的动力状态是造成dh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原因。两条冰川的SMB模式相差不大,23K冰川与24K冰川的SMB年变化率分别为-2.2±0.1 m w.e. a-1和-2.6±0.1 m w.e. a-1,23K冰川在消融期的SMB变化幅度也略低于24K冰川(-1.2±0.3 cm w.e. d-1 vs -1.9±0.2 cm w.e. d-1);两冰川 SMB的变化幅度则均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我们发现两条冰川表碛厚度的空间分布与消融期SMB变化幅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而热点区域(冰崖与冰面湖)分布密度与SMB变化的空间相关性则很弱。基于校正后的无人机数据,23K冰川与24K冰川航测区内热点区域的消融贡献量被提取出来,它们分别占到总消融量的31.5±2.2%和11.4±1.3%,其余部分均为表碛覆盖下的消融。本项对比研究阐释了藏东南地区不同表碛覆盖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强调了冰川动力状态和表碛因素对于表碛覆盖型冰川变化的重要作用。
稿件作者
赵传熙
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杨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