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观测约束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现今地壳运动模式
编号:201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5-04 17:02:06
浏览:48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缅甸弧形地块相互作用的交汇点,强烈的构造运动使东构造结呈犄角状楔入青藏高原之下,影响并支配着周边地区的构造活动。紧邻东构造结犄角状楔入体的东侧,存在三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自东北向西南分别为羌塘地块、青藏地块和阿萨姆地块,分割不同地块的断层和缝合带现今总体活动性较弱。在构造结以西的东喜马拉雅地区,主要活动表现为沿喜马拉雅主滑脱断层的逆冲推覆,其地壳汇聚缩短速率达到20mm/yr以上,占印度-欧亚汇聚速率的一半,而在东构造结东南部的滇缅弧形俯冲带地区,现今构造活动表现为沿断裂的走滑运动兼具以构造结为核心的地块顺时针旋转。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为控制青藏东南流转变形的重要区域,在高原构造隆升和物质侧向流动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与转换作用。作为调节青藏东南缘地壳流转变形的重要纽带,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现今变形具有怎样的特征?地壳变形是集中于主要活动断裂还是连续弥散分布?换言之,围绕东构造结的应力转移是通过深大断裂的活动进行调节还是通过连续介质的流动进行传递,是目前希望通过地壳形变观测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文通过汇总收集东构造结地区的GNSS观测资料,辅以野外加密观测,初步构建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现今最为完整的地壳三维速度场。通过构建弹性块体模型分析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断层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弹性块体模型能较好的解释东构造结地区的观测资料,估计的断层滑动速率与地质学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大地测量约束的断层滑动能基本代表其长期变形特征。但是在局部地区,弹性模型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误差,表明其他影响因素,例如特大地震(如1950年察隅大地震)的震后粘弹性弛豫效应可能对震间形变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扰动。采用VISCO2.5D程序初步评估了察隅地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在模拟中考虑了印度板块和藏南地区岩石圈流变结构的差异,并测试了不同的藏南下地壳粘滞系数、不同的印度岩石圈地幔粘滞系数和不同的震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在东构造结地区,震后粘弹性效应在震后65年左右仍然存在,量级约为4~8mm/yr。如果忽略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的存在,采用纯弹性模型估计的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汇聚速率会偏高。基于此,我们推测沿喜马拉雅俯冲边界带的汇聚速率的差异可能与震后变形的影响有关,汇聚速率的空间差异可能反应了喜马拉雅地震带不同分段可能处于地震周期的不同阶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