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西部两次极端暴雨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编号:18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04 11:10:37 浏览:236次 墙报交流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南疆西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北部为西天山,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南部为昆仑山,东侧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独特的三面环山,东面敞开的地理特征。平原年均降水量仅50~70 mm,是我国西北部典型的干旱地区。受复杂地形影响,春夏季傍晚前后易发生突发暴雨,累计雨量往往能超过当地气候值。此类极端降水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南疆西部,更容易诱发严重的城市内涝、山洪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重大损失,但因为突发性和局地性强、尺度小、生命史短等原因,暴雨落区和强度预报一直是短临预报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多年来国内气象专家对我国各地暴雨、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不同地域暴雨、短时强降水有明显差异。新疆学者对新疆暴雨、短时强降水也有深入的研究,对南疆西部暴雨的大尺度、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和水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显示,南疆西部暴雨大部分是在南亚高压双体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中亚低涡(低槽)有利的天气系统影响产生的,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水汽以及低涡本身携带的水汽提供水汽条件,还给出了南疆西部暴雨概念模型。而对南疆西部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和不同季节极端暴雨对比分析的研究尚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南疆西部极端降水呈增加趋势,且早发频发,其影响和造成的灾害损失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加强对此类天气的中尺度系统和触发因子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2020年4月17—24日和2021年6月15—17日(分别简称“过程1”、“过程2”),南疆西部出现两次极端暴雨过程,其中短时强降水突发性和局地性极强,虽然各级气象台站均做出提前预报和服务,但由于模式对极端暴雨落区及强度预报能力不足,加上预报员对此类小概率极端事件缺乏预报经验,导致暴雨落区、强度跟实况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资料、FY-2G云图、雷达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短时强降水的环境条件、中尺度系统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找出异同点,进一步加深对南疆西部极端暴雨事件中尺度系统发展机理的认识,以期提高业务短临预报能力。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地面区域气象站逐小时观测数据、FY-2G云顶亮温、喀什CR/CC雷达产品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南疆西部2020年4月17—24日和2021年6月15—17日(分别简称“过程1”、过程2”)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环流背景和短时强降水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500 hPa“东西夹攻”的有利环流背景下,100 hPa南亚高压分别呈东部型和双体型,低空急流、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两次强降水重要的触发系统。500 hPa低涡(低槽)自身携带的偏西局地水汽通道和700~850 hPa偏南、偏东两支水汽通道把充沛的水汽输送至暴雨区,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其中低层偏东水汽输送对两次暴雨的贡献较大。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强盛、范围最大时或TBB梯度最大处。但雷达回波特征明显不同,“过程1”影响系统为线性多单体强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达65 dBZ,具有中小尺度辐合和旋转特性,强降水期间VIL维持40 kg/m2以上并有跃增现象,更有利于产生强对流。“过程2”影响系统为分散性普通单体风暴,径向速度高层辐散不明显,VIL值明显小于“过程2”。

 
关键词
南疆西部;极端暴雨;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
报告人
希热娜依·铁里瓦尔地铁里瓦尔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气象局

稿件作者
希热娜依·铁里瓦尔地铁里瓦尔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气象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27日

    2022

    07月28日

    2022

  • 06月30日 2022

    初稿截稿日期

  • 07月19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