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相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例
编号:18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0 13:54:30 浏览:335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09日 15: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E] 张贴报告 [E] 展板报告

暂无文件

摘要
页岩油气藏具有低孔、特低渗、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是影响有效孔隙空间和流体运移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认识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首先根据总有机碳(TOC)含量、矿物组成、沉积结构和分形维数,采用基于低压氮气吸附等温线的分形Frenkel-Halsey Hill(FHH)方法,将页岩划分为五个岩相:低孔隙非均质性和TOC层状灰岩-页岩相,中等非均质性的高TOC块状硅质页岩,中等非均质性的高TOC层状硅质页岩,中等非均质性和TOC层状硅质页岩;非均质性强、高TOC层状粘土页岩。然后,为了研究不同岩相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并评估其连通性,我们使用了一套互补的表征方法,包括现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压汞孔隙测定法(MIP)和,核磁共振(NMR)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性中等的高TOC层状硅质页岩,发育大量的粒间孔隙和微裂缝,有效地连通了有机孔隙网络,孔喉直径为10~50nm的孔隙体积占48.7%~56.3%。与MIP法结果一致,NMR测得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普遍高于其它岩相,相应的自由流体饱和度在55%以上,是页岩油运移最有利的岩相,其次是中等非均质性的中TOC层状硅质页岩。
 
关键词
基于岩相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例
报告人
尹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稿件作者
尹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胡钦红 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美国德克萨斯州阿灵顿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09日

    2021

    07月12日

    2021

  • 06月28日 2021

    摘要截稿日期

  • 09月29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