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污染场地绿色修复与可持续风险管控关键领域与案例研究
编号:31 访问权限:公开 更新:2021-10-22 11:02:44 浏览:1103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5日 15:4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8min

所在会场:[005] 分会场报告-721室 [5-2] 主题18:受污染土壤修复与空间规划及安全可持续利用(张红振、王兴祥)

暂无文件

摘要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和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持续推进,我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行业规模和技术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在应对农药、铬盐、化工、焦化、钢铁类大型复杂污染场地修复管控与再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施工二次影响严重、修复资源和能源投入强度大、专业技术装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低、风险管控措施与生态景观设计关联缺失等不足。由于针对绿色可持续修复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导致工程投资增大、施工周期延长、修复效果反弹、地下水中污染物拖尾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施工期间恶臭、异味扩散,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环境公众事件。在科技部重点专项支持下,通过“绿色修复-监控预警-污染防控-弹性管控-价值提升”以及案例应用验证等科学严谨的研发流程,在探明我国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绿色修复与可持续风险管控基础理论和实践短板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修复关键技术方法与核心专业装备,创新了可持续风险管控技术模式,并系统建立了评估技术工具,为复杂污染场地的绿色修复与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专业全面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
绿色修复
报告人
张红振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从事污染地块绿色可持续修复、污染地块风险与损害评估、区域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与技术支持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青年基金、863计划、水专项等十余项。提出了我国绿色可持续修复发展战略和框架体系建议,建立了一套可行的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技术体系与模型,探索了地块自然资源损害与GSR耦合评估原理与技术方法,推动绿色修复技术装备和工程案例在国内的实践应用。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