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原位氧化修复多场耦合模型及布井优化设计
编号:11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9 23:05:29 浏览:55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6日 20: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005] 分会场报告-721室 [5-9] 研究生论坛-3

暂无文件

摘要
污染物场地修复工程具有空间尺度大、施工监测年限长的显著特征,导致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都难以模拟实际情况,揭示相关规律、进行初步设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数值计算模型是研究的必要手段。本文建立了兼顾准确性和计算效率的理论模型,在交互式建模仿真平台COMSOL上实现了各物理场的全耦合求解,并开展了相关规律性分析。通过单井模拟,提出了评估修复效果的量化指标,通过系统分析给出了单井影响区域的估算图表,并讨论了相关施工工艺的适用条件。然后通过多井模拟,检验了单井模拟所得规律的适用性,最后形成了系统的优化设计流程。研究结果表明:(1)土层参数中对影响半径影响较大的参数主要为土层水平渗透系数、渗透各向异性参数以及纵向弥散度,后两个参数对影响半径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水平渗透系数,渗透系数较小时其影响较弱。(2)在与施工相关的三个参数的分析中,注入时长、注入压力、药剂浓度与目标污染物初始浓度的比值均对影响半径有着重要影响。(3)针对多井工况提出了对井间距微调的控制参数-影响因子,并构建了综合考虑污染物去除率和药剂利用率的目标函数,采用Nelder-Mead单纯形法展示了一个对井间距最优化设计的分析案例。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李津
同济大学

稿件作者
李津 同济大学
王皓越 同济大学
冯世进 同济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