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地区气象参数分析与室内空气环境温湿度控制目标
编号:6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9-22 14:44:02 浏览:305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30日 14: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0min

所在会场:[E] 墙报 [E]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本文统计计算了去冬今春我国72个新冠疫情中高风险地区2021年1月13日以前一个月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和绝对含湿量等气象数据。疫情发生地区的平均气温均比往年偏低,期间内空气绝对含湿量最大4.44 g/kg,最小0.12 g/kg,日平均绝对含湿量范围为0.32-1.59 g/kg,绝对含湿量远远低于7克每立方,该时期疫情各地的气象条件属于病毒易生存环境。对比同期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大城市,日平均绝对含湿量分别为0.57 g/kg、0.95 g/kg、3.06 g/kg和5.51g/kg,武汉、广州均高于疫情城市的日平均绝对含湿量的最大值1.59 g/kg,约为最大值的2倍和3.5倍。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大城市冬季计算绝对含湿量分别为0.23 g/kg、0.60 g/kg、2.22 g/kg和4.07 g/kg,冬季武汉已接近疫情城市日平均绝对含湿量的最大值1.59 g/kg。冬季武汉、广州绝对含湿量均低于7克每立方,仍处于病毒易生存的环境区域。升温加湿空气到温度18℃、相对湿度大于45%以上,可以使空气环境由病毒易生存环境转变为病毒可能生存环境。气温24℃、相对湿度大于50%以上,空气环境转变为病毒难生存环境。冬季提高室内空气温度、保持室内湿度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减少病毒生存率、降低传播风险。
 
关键词
新冠疫情,病毒生存率,气象数据,空气温度,空气含湿量,升温加湿
报告人
裴清清
广州大学

稿件作者
裴清清 广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2月03日

    2021

    12月05日

    2021

  • 09月15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2月05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