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 2021-07-05 14:16:19
密闭空间中污染物粒子迁移和净化的模拟和评估
穿透,沉积,迁移,净化,室内模拟环境
终稿
王文路 / 暨南大学
王好 / 暨南大学
      当空气污染事故或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化学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爆炸或泄漏)发生时,室外污染物可能进入室内进一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并危及人类健康。本研究使用一个密封性良好且配备强制通风系统的双室环境舱(chamber)来模拟污染物粒子在两种源(来源于外部或室内)情况下的迁移特征和有效去除方法。

      当污染物粒子来自于外部时,大的空气交换率(air exchange rate, AER)对应着高的渗透因子(penetration  factor, P)。对于通用的家用推拉窗,相比铝制窗框,塑料材质的窗框在AER ⩽ 1.20 h-1时更能有效地防止粒子的渗透。另外,室内外的浓度差显著影响通风效率。随着外部污染物的逐渐消散和浓度降低,大的AER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从粒径来看,小于69nm的超细颗粒物(UFPs)能够大量穿透,特别是在AER < 1.20 h-1。此外,在模拟试验中,如果使用具有单一电荷状态的粒子作为是唯一的来源,实验室模拟可能会高估/低估P值和通风效率。

      当污染物粒子来自于室内,本研究通过测试理想和非理想条件下气溶胶粒子的沉积率,为空气污染应急事故后期室内空气净化提供合理通风策略。该项工作重新定义了累计模式粒子为53.3-371.8 nm,提出了沉积率(β)-湍流系数(Ke)图,通过查询最佳Ke值推断实际的湍流状况。在该研究中,基于大功率排气泵的通风系统会在室内引起巨大的湍流,从而导致累积模式范围外的颗粒重新悬浮,沉积率 "突然下降"。在AER < 1.19 h-1的情况下,累计模式粒子的主要去除机制是沉积。因此,在空气污染事故的后期或室外粒子对在室内没有贡献的情况下,关闭搅拌器和风扇,将通风系统的AER值提高到1.19 h-1以上,可以达到理想的空气净化效果。但是,累积模式粒子去除仍然是一个挑战。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2月03日

    2021

    12月05日

    2021

  • 09月15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2月05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